AI为什么干了这么多“蠢事”
- 2025-09-29 16:05:24
- 558
转自:天津日报
“豆腐脑和水泥可以一起吃吗?”“可以,吃完直接砌进墙里。”
在和AI工具对话时,很多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离谱回答,对这类基于人类“投喂”的信息胡乱拼凑的答案,大家可能付之一笑。聪明的AI也会办“蠢事”,但有些事情,绝非技术问题这样简单。
譬如,AI成了谣言制造机。有人捕风捉影,把不靠谱的传闻“喂”给AI,生成文章,挑动公众情绪。前不久,“贵州文昌阁多只小猫被挖眼砍断四肢”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,然而警方调查并没有发现虐猫情况。后确认,此事系利用AI编造的谣言,造谣者已受到处罚。消息是假的,引起的愤怒、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实实在在。有网友不禁担心,下次真正发生虐猫事件的时候,让公众如何判断真伪?
AI会帮骗子“薅羊毛”。有人借AI行骗,某些买家用AI工具伪造商品破损图,申请“仅退款”。有的卖家息事宁人退款了事,有的店主出于谨慎邀请买家视频验证,对方却放弃了退款。后经AI检测工具对图片分析,此图“92%概率为AI生成”。这波“薅羊毛”的操作,可能金额不大,却触碰了法律红线,属于欺诈,损害的是公序良俗和消费者群体的长远利益。
AI干的有些“蠢事”,是惰性“成全”的。近日,某品牌一张宣传海报闹了笑话。这张海报上的花生竟然悬挂枝头,上了树,这与花生的生物学特性相悖。对此,公司回应称,由于工作中的疏忽,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,目前已进行修正。曾有网友说,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最大威胁莫过于让人变懒。面对有问题的图片,这家公司竟无一人发现,反映出一些人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。把一切交给AI,自己当个甩手掌柜,失去了思考判断,“降智”的事就难免发生。
技术像一面镜子,它的使用方式折射出使用者内心的想法。有人想博眼球,AI就成了炮制谣言的“显眼包”;有人想占便宜,AI就变异为忽悠人的帮凶;有人一味图省事,AI的“胡说八道”可能堂而皇之进入公众视线。仔细分析上述案例,其实件件都是人在思想上犯了蠢。有网友曾感慨,人能拒绝我,但AI不会拒绝我。从这个角度看,AI技术越强大,反倒越擅长“干蠢事”。
人工智能,“人”排在第一位。这既意味着智能技术必须服务于人,也提醒我们,AI是人创造出来的工具,在使用时,人作为“指挥者”应秉持正确态度,并且保持必要的“怀疑”。人的心态正了,技术才不会跑偏。
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。这无疑给AI工具的合理规范使用开了个好头。防止AI“聪明办傻事”的办法还有很多,诸如升级防范AI造假的检测工具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等,在高举法律利剑、以技术对抗技术之外,还有一个关键:每个人在向AI发出指令前,不能只考虑这样做事快不快,更要想清楚,这样使用AI对不对。如此,AI也就少了“犯蠢”的机会。
- 上一篇:李沁确定不是岁么
- 下一篇:丁程鑫试驾累的是孟子义王星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