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4个提示词, 它是你PM生涯的“外挂”

  • 2025-07-05 18:39:12
  • 922

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,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也在悄然变革。本文将为你揭秘如何借助AI成为产品经理的“外挂大脑”,通过4个精心打磨的提示词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决策质量。从竞品分析到用户故事,从画像活化到反馈处理,这些提示词将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得力武器。

AI火得一塌糊涂,我看了太多关于产品经理使用AI方面的文章,都在教些皮毛。

什么“帮我写个文案”、“给我出10个产品名”,这些东西,说白了,就是把AI当成一个高级点的搜索引擎。

太浪费了,真的。

一个好的产品经理,得把AI当成自己的“外挂大脑”,一个不知疲倦的、顶级的虚拟团队。

这个团队里有分析师、有程序员、有心理学家。而你,就是那个下达指令的导演。

你的“提示词”,就是你的“剧本”。

剧本写得烂,给你再牛的演员也只能演出一坨。

剧本写得好,三流演员也能拿奥斯卡。

就是这个道理。

今天分享4个在实战里反复打磨、能真正帮你拉开差距的提示词。

01 竞品分析的“X光”提示词

竞品分析,你肯定天天做。

拉个表格,列出功能A、B、C,然后挨个打勾画叉。

是不是很熟悉?这种报告交上去,老板最多点点头,说一句“知道了”。

毫无洞察,全是废话。

因为你只是在描述“他们有什么”,而不是“他们忽略了什么”。

真正的机会,藏在那些“无人区”里。

AI就是帮你找到这些无人区的X光机。

别再问AI“某某竞品有哪些功能”了。

【提示词-竞品X光机】

角色扮演:你是一名拥有15年经验的顶级产品战略顾问和市场分析师,尤其擅长识别成熟市场中的差异化机会和被忽视的用户群体。你的分析总是能一针见血,直指核心。

背景与上下文:

我的产品概念:我们正在构思一款面向Z世代的、主打“情绪记录”和“心理健康互助”的社交App。核心理念是让年轻人通过轻松、游戏化的方式,记录每日心情,并与有相似情绪波动的陌生人建立短期、匿名的共鸣连接。

主要竞品: [竞品A,如Soul]、[竞品B,如Flow]、[竞品C,如Worrydolls]。

任务指令:

1.用户视角下的功能解构:请不要罗列功能清单。请站在一个真实Z世代用户的视角,深入分析这三个竞品分别满足了用户的哪些“深层情感需求”,以及在哪些场景下“体验断裂”或“感觉不足”。

2.寻找被忽视的角落:基于以上分析,明确指出这三个竞品共同“忽视”或“服务不佳”的用户亚群体是哪些?(例如:追求深度思考的i人?只想找个树洞的社恐?还是渴望具体解决方案的用户?)

3.挖掘机会真空:结合我的产品概念,综合上述所有信息,提出3个具体的、可落地的“差异化功能点”或“运营策略”。这些点必须是竞品目前没有的,并且能精准击中被忽视群体的痛点。

4.输出格式:请用一个清晰的表格呈现你的分析,包含列:“竞品”、“核心满足的情感需求”、“体验断裂点”、“被忽视的亚群体”、“给我的产品机会点”。

为什么这个提示词牛?

你看,它不是让AI做“搬运工”。

它设定了一个专业的角色,“顶级战略顾问”。

这就给了AI一个思考的框架,它会调动更高阶的逻辑。

最关键的是“用户视角下的功能解构”和“寻找被忽视的角落”。

这直接命令AI从描述性分析,转向了洞察性分析。

这才是PM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
它帮你从“看山是山”,进阶到“看山不是山”。

用这个跑出来的结果,拿去跟团队头脑风暴,或者放在你的立项报告里。

能让所有人眼前一亮。

你不再是信息的搬运工,而是机会的发现者。

02 用户故事的“压力测试”提示词

产品经理最头疼的场景之一是什么?

评审会。

你拿着写好的用户故事,信心满满。

结果,开发小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,把你问得哑口无言。

“这个地方用户输错怎么办?”

“网络断了是什么状态?”

“如果用户恶意输入超长字符呢?”

这些“边缘情况”,你自己想,想破头也想不全。

等到开发阶段再暴露,修改成本高得吓人。

现在,你可以让AI成为你的“首席找茬官”。

在写完一个用户故事后,把它扔给AI,用下面这个提示词来给它做一次全方位的“压力测试”。

【提示词-找茬专家】

角色扮演:你是一个由“资深后端架构师”、“强迫症前端工程师”和“经验丰富的QA测试专家”组成的虚拟技术委员会。你们对产品细节的要求极为苛刻,擅长预见所有潜在的技术风险和用户体验的极端情况。

背景与上下文:

用户故事:作为一个会员用户,我想要能够自定义我的个人主页背景图,以便更好地展示我的个性。

核心流程与验收标准(AC):

1.用户在个人主页点击“更换背景”按钮。

2.系统弹出图片选择器,支持从本地上传。

3.用户选择一张图片(格式限制为JPG, PNG,大小不超过5MB)。

4.上传成功后,背景图立即更换,并有“更换成功”的提示。

5.非会员用户没有此按钮。

任务指令:

1.识别边缘案例:基于上述用户故事和AC,请列出所有可能被忽略的边缘案例。请从“用户操作”、“系统状态”、“数据限制”、“网络环境”四个维度进行思考。

2.挖掘潜在风险: 指出每个边缘案例可能导致的技术问题(如服务器压力、安全漏洞)或用户体验问题(如困惑、挫败感)。

3.提出补充建议:针对每个案例,提出具体的、需要补充到用户故事或AC里的“应对策略”或“明确规则”。

4.输出格式:使用Markdown表格,列分别为:“边缘案例分类”、“具体场景描述”、“潜在风险”、“建议补充的规则”。

这个提示词的精髓在哪?

它创造了一个“虚拟技术委员会”的角色。

这个角色本身就包含了多维度的视角,比单一的“程序员”视角更全面。

它把任务拆解得非常具体:“用户操作”、“系统状态”、“数据限制”、“网络环境”。

这就给了AI一个清晰的“找茬”清单,避免它泛泛而谈。

用完这个,你拿着AI生成的补充列表,再回去完善你的PRD。

等再开评审会,开发问一个,你答一个,甚至还能反问他“那如果出现XX情况,我们是不是应该…”。

那种感觉,你懂的。

专业度,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。

你替他们想到了他们想到的,甚至想到了他们没想到的。

03 GTM的用户画像“活化”提示词

我们做的用户画像,很多时候都是“纸片人”。

“小明,25岁,互联网从业者,喜欢健身和看电影”。

这种描述有什么用?毫无用处。

它不能指导你的营销文案,不能帮你选择投放渠道。

我们需要的是“活生生的人”。

一个有血有肉,有欲望,有恐惧,有独特行为习惯的人。

AI,特别擅长基于数据和逻辑,去“扮演”和“丰满”一个人。

下次做GTM策略,别只满足于人口统计学了。

试试这个,让你的用户画像“活”过来。

【提示词-灵魂画手】

角色扮演:你是一名资深的消费心理学家和品牌故事专家,你洞悉人性,擅长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生动、立体的用户画像,并以此驱动营销策略。

背景与上下文:

我的产品: 一款名为“时间胶囊”的付费订阅制笔记App。它主打的功能是,用户写下的笔记可以设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(如一年后、十年后)才能解锁查看。目标用户是高知、有自省习惯、对生活有长期规划的年轻白领(25-35岁)。

任务指令:

1.创建核心画像(Persona):基于产品和目标用户,创建一个名为“林深”的核心用户画像。不要只写基本信息,必须包含以下“灵魂”要素:

2.深层动机(Why):他/她使用“时间胶囊”的根本心理动机是什么?(是恐惧遗忘?是对抗不确定性?还是对未来自我的期许?)

3.信息食谱(Where):他/她每天从哪些渠道获取新知识和行业动态?(是特定的博客、公众号、播客,还是某个小众论坛?)请列出具体名称。

4.信任锚点(Who):在做消费决策时,他/她更相信什么?(是KOL的推荐?硬核的技术评测?还是朋友的口碑?)

5.“啊哈”时刻(Aha Moment): 描述一个场景,让“林深”在第一次使用我们产品时,会由衷感叹“啊,这正是我想要的!”的那个瞬间。

6.撰写“一天”的故事:以第一人称视角,写一段“林深”的典型工作日生活片段(约300字)。故事中要自然地融入他的痛点、渴望,以及他是如何接触并决定尝试“时间胶囊”的。

7.输出格式: 先输出结构化的画像要素,然后输出第一人称的故事。

这为什么比普通画像强一百倍?

因为它回答了三个核心的营销问题:

Why(动机): 这是你所有文案和价值主张的出发点。

Where(渠道): 这直接告诉你,你的广告费应该投在哪里。

Who/What(信任): 这告诉你,你应该找什么样的KOL合作,或者应该做什么样的内容营销。

那个“啊哈时刻”和“一天”的故事,更是点睛之笔。

它把一个抽象的用户,变成了一个你可以共情的、具体的人。

拿着这样的画像去跟你的市场和运营同学沟通,他们会爱死你的。

因为你给的不是要求,而是一整个剧本。

04 海量用户反馈的“主题聚类”提示词

产品上线后,最甜蜜的烦恼来了。

应用商店的评论、用户群的聊天记录、客服的工单…成千上万条用户反馈,像潮水一样涌来。

这里面有金矿,但更多的是噪音。

靠人一条条去看,去打标签?效率太低,而且容易被极端情绪带偏。

这时候,AI的NLP(自然语言处理)能力,就成了你的超级“过滤器”和“聚合器”。

它可以快速地从一堆乱麻里,帮你理出头绪。

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反馈复制一段,扔给下面这个提示词。

【提示词-反馈炼金师】

角色扮演: 你是一名专业的、精通NLP(自然语言处理)的数据分析师。你的任务是对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进行清洗、提炼和洞察挖掘。你追求客观和高效。

背景与上下文:

数据源:以下是我们App最新一周在应用商店收到的部分用户评论。这些是原始数据,未经处理。

原始反馈文本:“这个软件太棒了,界面很清爽!要是能有夜间模式就完美了。”“为什么上传图片总是失败?卡在99%不动了,垃圾!”“希望能增加一个导出为PDF的功能,现在只能截图,很不方便。”“闪退啊!我的手机是安卓13,打开就闪退,根本用不了。”“价格有点贵了,隔壁那个才一半的钱,功能还更多。”“用了三年了,忠实用户,希望越来越好。建议做一个文件夹功能来管理笔记。”“UI设计得真好看,每天打开心情都很好。五星好评!”

任务指令:

1.主题聚类: 请仔细阅读并分析以上所有反馈。将它们自动归类到以下几个预设的核心主题中:【功能建议】、【Bug与性能问题】、【UI/UX体验】、【价格与商业化】、【纯赞美/吐槽】。

2.提炼与总结: 对于每个主题,请:

-用一句话总结该主题下的核心用户声音。

-列出该主题下所有相关的具体反馈点(如“增加夜间模式”、“图片上传失败”)。

-估算该主题的情感倾向(正面、负面、中性/建议)。

3.识别高优信号: 基于你的分析,请指出哪一个【Bug或性能问题】和哪一个【功能建议】出现的频率最高或情绪最强烈,应该被产品团队优先关注。

4.输出格式: 请以清晰的层级列表形式输出,先按主题划分,再在主题下列出总结、具体点和情感倾向。最后单独列出高优信号。

这个提示词的威力在哪?

它把一个产品经理最耗时、最头疼的工作之一——“用户反馈分析”,实现了半自动化。

它不是简单地总结,而是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:

聚类: 把混乱的信息结构化,这是决策的第一步。

提炼: 把口水话变成可执行的“问题点”或“需求点”。

排序: 通过“识别高优信号”,帮你从一大堆问题里找到了那个最需要马上解决的“火苗”。

每周跑一次这个,你就能生成一份高质量的用户声音周报。

拿着这份报告去开周会,你说的每一句话,背后都有真实的用户数据支撑。

这种有理有据,才是高级产品经理的标志。

工具永远是工具。

AI再强,也只是你的延伸。

上面这4个提示词,只是一个起点,一个思维框架。

你要做的,是把你自己产品的具体情况,不断填充进去,去修改、去优化。

别再满足于让AI帮你“写”东西了。

学会让AI帮你“想”东西,帮你“分析”东西,帮你“预见”东西。

这,才是产品经理在AI时代,最核心的竞争力。

去试试吧。

你会打开新世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