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AI制作“毁损图”薅羊毛? 平台监管和法律问责要跟上
- 2025-08-23 07:04:23
- 916
近年来,AI技术浪潮席卷全球,但在电商领域,本应赋能千行百业的技术利器,却沦为部分买家薅商家羊毛的“作案工具”。据报道,近期,利用AI生成商品“毁损图”申请“仅退款”的闹剧频发,商家叫苦不迭,市场秩序遭受冲击。
AI造图的危害,远不止骗点货款这么简单。它动摇的是交易的根基——信任。从前买家退货,要拍照、要录视频、要销毁商品,流程虽复杂,但证据链清晰。如今,一张图,几秒生成,裂痕走向、污渍分布、光影角度,都与真实破损高度吻合。商家对着图挑不出错,平台算法也难辨真伪。
有些平台为追求“用户体验”,设置自动退款机制,只要图“看起来合理”,系统秒批,商家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。货没了,钱没了,连个说法都捞不着。
相比过去的P图,AI造假更难防,也更致命。老式修图依赖手动,痕迹明显,放大一看,裂痕生硬,光影错乱,一眼假。而AI是“生成”而非“修改”,它能根据原始商品图自动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破损效果,连反光角度都算得精准。更关键的是,整个过程无需专业技能,普通人上传一张图,选个“破损”模板,几秒出图。造假门槛极低,而识别成本却很高。商家要自证清白,得全程录像发货,得存证打包过程,甚至请技术公司鉴定图片,高昂的维权成本,让商家不堪重负。
如果任由此类现象蔓延,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家对消费者的退款申请产生怀疑,进而影响整个平台的交易环境。
近年来,类似AI造假手段层出不穷。有人用AI生成虚假合同骗贷,有人伪造语音冒充领导转账,还有人用AI换脸进行情感诈骗。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:技术越先进,欺骗越隐蔽;成本越低,危害越大。而监管和规则,始终在追赶。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虽已出台,但尚未实施,AI生成内容目前大多无痕可循,即便有标识,用户也能轻易删除。法律上,伪造图片骗退款,单次未达3000元,不构成刑事立案标准,最多拘留几天,罚款几百,违法成本几乎为零。而商家损失的,可能是整单利润,是客户信任,是经营信心。
如何防范AI造假?靠商家自证清白,是本末倒置。真正的出路,在于构建一套从源头到终端的防御体系。
首先,必须强制AI生成内容添加不可删除的隐形水印或元数据标识,哪怕肉眼看不见,也要让系统可追溯。谁生成,何时生成,用什么模型,都要留下数字脚印。
其次,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。涉及“仅退款”的申请,必须引入人工复核,听取商家陈述,查看发货记录,同时不断升级对AI造假手段的技术反制手段。
再者,要建立跨平台信用黑名单。一个用户在多个平台用AI造假骗退款,就应被封号,纳入消费征信,限制其线上交易权限。
最后,法律要补上短板。不能等到单次诈骗达3000元才立案,对多次小额欺诈行为,应累计计算,追究刑事责任。否则,骗子只会把金额控制在3000元以下,天天薅,月月骗。
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,既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便利,也可能被用于恶意目的。面对AI造假的挑战,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而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、加强技术防护、提升商家和平台的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,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、透明、公正的市场环境。面对AI造图,唯有让欺诈者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,平台“未尽责必担责”,才能守住商业文明的底线,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,而非沦为割裂信任的利刃。
(荔枝锐评,作者毕舸)
- 上一篇: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获得尊重
- 下一篇:万斯警告泽连斯基规矩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