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科技到底处于什么水平?

  • 2025-07-24 21:58:37
  • 673

国内的科技有进步但是与国外差距也不小,机械制造上差的更多,想在机械制造上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。

本人从事工控行业,以我在外企、国企、民企、私企待过的经验看,10年前国产的PLC完全不能跟国外产品比较,那时候能做数字量模块的都算比较可以的了(不算台湾台达)。现在汇川的PLC、数字量、模拟量模块、伺服驱动器、伺服电机已经在非指定项目中大肆使用,尤其是宁德时代的崛起、光伏行业的兴起把汇川拉到了新高度。当然了,欧姆龙在锂电行业内占据的市场份额还是比较大的,暂时国产想超越还是需要很长时间。

至于中大型PLC国产PLC还是有很大差距,当你做国企、央企、外企项目时他们会限定品牌的。

中国科技发展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:在国家战略驱动的“硬科技”领域(如航空航天、量子计算)已实现全球领先,但在市场化程度高、技术积累深厚的机械制造细分领域(如高端轴承、液压阀)仍存在明显差距。另外,某些领域其实并没有超越,只是学会了“放卫星”,以及换皮术,毕竟林子大了,什么事情都不奇怪。

一、领先领域:国家战略驱动的技术突破

1.航空航天与弹道导弹

火箭与载人航天:长征系列火箭可靠性达国际一流水平,神舟飞船、嫦娥探月工程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。例如,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(YF100)和氢氧发动机(YF77)完全自主研发。

导弹技术:东风41洲际导弹、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全球领先,配套的惯性导航系统(INS)和末段制导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。

卫星与导航:北斗卫星导航系统(BDS)完成全球组网,定位精度与GPS相当,且具备短报文通信等特色功能。

2. 量子计算与可控核聚变

量子计算:九章量子计算机在特定算法(如高斯玻色采样)上实现“量子优越性”,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倍;合肥本源量子已实现24位超导量子芯片量产。

可控核聚变:EAST“人造太阳”装置实现1.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1秒,创造世界纪录;中国在核聚变堆材料(如钨铜合金)和磁约束技术上处于全球第一梯队。

3. 新能源与高端装备

新能源汽车:比亚迪DMi混动系统、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全球领先,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60%以上。

工业机器人:大疆农业无人机市占率全球第一,埃斯顿、汇川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在焊接、搬运领域打破ABB、发那科垄断。

二、追赶领域:机械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

(一)轴承:从航空航天突破到风电领域国产化

高端轴承:

航空航天:洛轴集团为长征火箭、神舟飞船提供三点接触球轴承和自润滑轴承,精度达P4级(国际最高P2级),替代德国舍弗勒产品。

风电:洛阳轴研科技研发的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下线,打破西门子、SKF垄断,市场占有率突破40%。

汽车轴承:浙江人本、天马轴承在乘用车轮毂轴承领域实现国产替代,但高端变速箱轴承(如7速双离合)仍依赖日本NSK、德国FAG。

(二)液压油阀:数字比例阀突破与伺服阀国产化

数字比例阀:北京天力液压、南通油威力科技研发的数字比例阀性能接近德国力士乐,成本降低40%,已应用于冶金、工程机械领域。例如,油威力的数字比例阀通过省级鉴定,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,2024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。

伺服阀:武汉海卓泰克采用3D打印技术,研发的直驱式伺服阀响应时间8毫秒,价格仅为美国Moog产品的30%,进入中航工业供应链。但航空航天用高精度伺服阀(如MOOG D663)仍需进口。

(三)变速箱:新能源时代的换道超车

传统变速箱:

AT变速箱:盛瑞传动的8AT应用于陆风X7,但可靠性仍逊于爱信;长城蜂巢易创的9AT尚未大规模量产。

DCT变速箱:比亚迪、吉利的双离合变速箱搭载量全球第一,但湿式离合器摩擦片依赖德国舍弗勒。

新能源变速箱:

混动DHT:比亚迪DMi单挡减速器、长城柠檬混动两挡DHT技术领先,2024年混动车型销量占中国市场70%以上。

电驱动桥: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集成电机、减速器、电控,体积比特斯拉Model 3小15%,效率达97.5%。

(四)正时皮带与工业胶带:中低端替代与高端缺口

正时皮带:

商用车领域:宁波伏龙、浙江丰茂的同步带占据国内60%市场,配套重汽、陕汽,但乘用车高端正时套装(如马牌CT909K3)仍由盖茨、大陆主导。

工业胶带:

发动机舱绝缘胶布:德莎51618绒布胶带因耐高温、降噪性能优异,在大众、丰田车型中广泛应用;国内九头鸟、永大提供基础款PVC绝缘胶布,但阻燃等级(UL94 V0)达标率不足30%。

特种胶带:斯迪克OCA光学胶打破日韩垄断,应用于华为折叠屏手机;赛伍技术的光伏背板胶带全球市占率30%,超越3M。

(五)轮边减速与工控行业:技术积累与市场渗透

轮边减速技术:

工程机械:山推DH46G推土机采用双输入功率合流轮边减速技术,替代卡特彼勒产品,应用于矿山开采。

港口设备:天津港轮边驱动装置(SEW传动设备合作)传动效率提升至90%,能耗降低13%,减少对西门子减速机依赖。

工控行业:

PLC与伺服系统:汇川技术、禾川科技的中大型PLC性能达西门子S7300水平,伺服电机市占率突破20%,但高端运动控制器(如倍福CX5140)仍需进口。

工业软件:华大九天EDA软件在模拟芯片设计领域替代率30%,但数字芯片设计工具(如Synopsys Design Compiler)仍被美国垄断。

(六)农药、籽种的差距短时间弥补不了

农作物育种:对于大田作物,如水稻、小麦等,中国的种子主要依靠自身解决,做到了 “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”。但在一些经济作物方面,尤其是高端蔬菜,国外公司育种占比较高。例如,胡萝卜、菠菜、洋葱、高端番茄的进口种子占比超过 90%,西兰花进口依存度超过 80%,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达到 95% 以上。

农药:中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,2023 年登记农药产品共计 45,066 个。2019 年以来,ISO 共公布了 52 个新农药品种的通用名,国内单位申请了 23 个,占总申请数量的 44.23%。不过,中国在绿色农药创制数量、销售规模上还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,在原创性分子靶标发现、分子设计与先导发现等关键环节,与国外仍存在差距,国内专利多以复配制剂专利为主,有效成分大多为国外过期专利品种。

三、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与路径

1. 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战略机遇

新能源汽车:中国在电池、电驱、电控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,可带动电机轴承、减速器齿轮等机械部件国产替代。例如,比亚迪自研的扁线电机已实现100%国产化。

工业互联网:树根互联、海尔卡奥斯平台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,通过AI算法优化工业软件(如预测性维护),有望打破西门子MindSphere垄断。

2. 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场景

3D打印与AI设计:赛诺动力利用3D打印和AI优化伺服阀流道,将研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,成本降低70%。

量子计算与材料研发:中科大团队用量子算法预测高温超导材料,将研发效率提升10倍,有望加速高端轴承钢、液压阀合金国产化。

3. 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

国产替代政策:工信部“工业强基工程”对轴承、液压阀等领域给予专项补贴,例如洛阳LYC的航空轴承研发获1.2亿元资金支持。

产业链联盟:中发联(吉利、奇瑞等10家车企)联合研发双离合技术,虽未成功,但催生了比亚迪、长城的自主DCT方案。

中国科技的“非对称发展”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——在传统机械制造领域需“补课”,但在新能源、智能化等赛道已具备“换道超车”的实力。未来5-10年,随着国产替代深化和颠覆性技术应用,中国有望在高端装备、工业软件等领域缩小差距,在量子计算、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巩固领先地位。国内在高端的育种,农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,这个很难弥补差距,且国内的研究项目落地太难。甚至某些项目完全为虚报,压根出不了科研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