误判趋势、质押爆仓、“乱入”红海: 贝瑞基因进入“死胡同”
- 2025-07-26 03:30:03
- 924
因为对疫情的发展作出了战略误判,贝瑞基因并未积极布局新冠相关业务,错失了核酸检测带来的机遇,导致贝瑞基因陷入了营收、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境。2020年到2024年累计亏损接近10亿元人民币。
进入2025年,贝瑞基因亏损的事态并未扭转。2025年7月14日,贝瑞基因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,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-2200万元到-3300万元,去年同期还有926.28万元的盈利。
业绩下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公司股价持续下滑,导致实控人高阳的股权全部被冻结。2025年7月22日,贝瑞基因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权益变动触及1%整数倍的公告,虽然不涉及运营,但也留下了股权变化的风险;其次,为了寻找第二曲线,贝瑞“乱入”健康管理红海市场,研发和竞争压力进一步提升。
对赌成功、疫情战略误判与业绩塌方
天眼查数据显示,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,2017年贝瑞基因借壳*ST天仪(000710.SZ)成功登陆A股,成为A股最早的基因测序企业。
伴随着贝瑞基因借壳上市,创始人高阳和一致行动人侯颖等21名股东承诺,北京贝瑞2017年度、2018年度、2019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.28亿元、3.09亿元、4.05亿元。在此后三年,贝瑞以101.90%、103.41%、98.19%的完成率分别取得了2.33亿元、3.20亿元、3.97亿元净利润,以100.80%的完成率精准完成对赌。
和瑞基因是贝瑞基因在2017年8月17日成立的公司,在2018年至2020年合计向贝瑞基因采购了5.55亿的产品。或许贝瑞基因为完成对赌业绩,利用关联交易和“债权发生制”的制度漏洞,将本来应在后来的销售提前到对赌期内销售。这样,完成了对赌,但之后的业务有极大的可能坍塌。
在贝瑞基因刚刚完成对赌的次年,疫情大范围暴发。贝瑞基因对疫情的发展作出了战略误判,并未积极布局新冠相关业务,错失了核酸检测带来的机遇。原本体量与贝瑞相近的圣湘生物因迅速转型核酸检测,2020年营收从3.6亿元暴涨至47亿元,利润高达30亿元。
错误预判了疫情走向的贝瑞基因,反而遇到医院、科研机构的需求下降,导致设备销售大幅减少。2020年全年总营收15.40亿元,同比下降4.8%;实现净利润2.1亿,同比下降46.1%。
虽然在2021年9月,5项基因检测服务被纳入北京医保,其中孕妇外周血太二游离DNA产前筛查已经形成了华大基因与贝瑞基因的双寡头局面。贝瑞股价曾一度止跌,然而新生儿数量限制了这一部分市场空间。正因如此,从2021年开始,贝瑞基因陷入了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境。
2021年到2024年,贝瑞基因总营收分别为14.22亿元、13.68亿元、11.51亿元和10.78亿元,分别同比下滑7.67%、3.81%、15.83%和6.36%;亏损分别为1.17亿元、2.49亿元、4.27亿元和1.92亿元,累计亏损9.85亿元,直到2024年亏损幅度才开始收缩,而这背后则是2023年的大规模裁员。
2025年第一季度,贝瑞基因总营收2.18亿元,同比下滑22.08%;2025年上半年,贝瑞基因预计净利润-2200万元到-3300万元,对疫情的错误预判,导致贝瑞基因依然未能扭转颓势。
虽然2023年,贝瑞基因进行了大规模裁员缩减了经营成本。业绩持续下滑下,贝瑞基因的现金流也开始高度承压。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,贝瑞基因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.21亿元,较期初下滑10.34%;经营现金流净额虽有18.60%的提升,但依然为-3459.34万元,还未转正。
资本运作后遗症集中爆发,实控人股票被司法拍卖
在承诺期过后,贝瑞基因的营收5年连降,2024年总营收仅为对赌协议最后一年的66.64%。实控人、控股股东高扬似乎更早认识到这一趋势,导致持续减持股票。
2017年上市之初,高扬及其一致行动人侯颖分别持股13.89%和7.38%。但在刚刚上市的次月,两人因个人理财需对其所持有的、刚刚完成资产过户的1355万股、1355万股贝瑞基因股份进行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。截至2019年,高阳和侯颖分别质押10.28%、6.76%的股票,质押总数高达17.04%。
2021年12月,高扬及侯颖的股票质押融资协议到期,向王天一以14.45元/股转让930万股贝瑞基因股票,转让所得1.34亿元用于偿还质押负债本金;2023年1月7日,侯颖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卖出公司股份19.5万股,成交均价10.27元/股,涉及金额约200.3万元。
截至2025年7月,高阳持股比例下滑至8.05%。伴随着贝瑞基因股价持续走低,高扬及侯颖套现还债的路径似乎也被堵截。
2024年7月15日到16日,成渝金融法院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公开拍卖侯颖持有的公司528.4925万股股票,后竞买人王俊、王灯城竞拍成功,并于7月19日完成过户登记手续;另一方面,高扬因股票质押违约,被质权人国信证券在2024年8月1日至2024年10月31日期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强制执行公司股份拍卖。
根据贝瑞基因公告,截至2024年11月11日,高扬和侯颖持有的公司股票已全部被司法冻结、标记。
2025年7月22日,贝瑞基因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权益变动触及1%整数倍的公告。高扬在2025年5月23日-2025年6月9日期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强制执行公司股份157,230股,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.04%;侯颖被拍卖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378.51万股,其中侯颖女士持有的865.69万股公司股份,已经于2025年7月21日完成非交易过户,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2.45%。
截至目前,高扬及侯颖两人持股数下降至9.50%。
战略摇摆下,“乱入”健康管理红海市场
后疫情时代,基因测序公司各有各的布局,相比较九安医疗、迪安诊断这样受益的公司,贝瑞基因的日子显得更加艰难。
疫情期间,贝瑞基因放弃了核酸检测,将目光放到了新产品之上——三代基因测序产品。在贝瑞基因董事长高杨看来,贝瑞基因布局三代测序并非要取代二代测序,而是希望与其他测序技术在临床市场上形成相互补充的状态。
金域医学、迪安诊断、安诺优达等企业也都先后布局了三代测序,但最大的问题在于,成本和价格的冲突,在高研发成本下,不能批量生产的产品,必然会提高产品的价格,这导致三代测序不知何时能落地。
2022年后,贝瑞基因将“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”写入战略,推出健康管理大模型GENoisi,试图从“基因检测供应商”升级为“健康管理平台”,但此举直接切入阿里、腾讯、平安好医生等已深耕的C端红海。
正因如此,贝瑞基因不得不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。据悉,贝瑞基因自主研发了NLPearl遗传疾病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系统、CNVisi智能报告解读系统。
2025年5月,在智能体的浪潮下,贝瑞基因更是推出了GENOisi™智能体,将工具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,辅助实验室和临床进行科学决策。高阳认为,智能体可以有效缓解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,甚至是跨市跨省的医疗机构之间来回奔波的烦恼。
2020年到2024年,贝瑞基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.26亿元、1.28亿元、1.07亿、1.10亿元和9652万元。“基因测序+人工智能”的双线程研发,费用反而不增反减,未来如何确保竞争力。
贝瑞基因希望整合“检测-诊断-治疗”产业链,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数据价值。但面临用户付费意愿低、数据合规风险、生态壁垒弱的三大陷阱,巨头们和行业垂直玩家都没有完美的应对方案,贝瑞基因有何更好的办法呢。
虽然都是医疗环境,业务上有所交叉。但无论从技术上,又或者临床上,基因测序和健康管理、医疗人工智能都是完全不同的赛道,贝瑞基因乱入健康管理红海市场,需要更大的试错空间,和当前紧迫的需求并不契合。
贝瑞基因向健康管理市场的转型,本质上是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情况下的被动选择。这一战略调整面临着红海市场竞争激烈、内部资源不足、技术商业化能力有限等多重挑战,转型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。
- 上一篇:专家称韦东奕研究员应不是正高职称
- 下一篇:男子借万以贷养贷担保费高达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