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, 陈佩斯《戏台》票房井喷, 让多少资方脸红, 黄渤又赌对了
- 2025-07-25 14:12:18
- 260
“你管得了我,还管得了观众的眼睛爱看谁吗? ”
多年未在银幕露脸的陈佩斯,带着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,意外搅动了整个暑期档。
没有热搜造势,也不靠流量明星撑场,他以一招“避锋芒、走口碑”的布局,打出了内娱电影市场久违的清流之战。
当大银幕沦为资本操盘手的竞技场,老一辈演员用作品唤回了观众对“真诚”的信任。
他用行动证明,真正的好戏,从不会被埋没。
1
这并不是陈佩斯第一次挑战主流规则,也不是他第一次选择逆风前行。
自话剧《戏台》首演以来,这部作品就始终绕不开“难”和“贵”。
2015年剧本初定,陈佩斯没有第一时间筹拍电影,而是选择在剧场里不断打磨,每一场演出都像考试,每一次观众反馈都是修正的坐标。
他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了整整300多场,从灯光走位到人物台词,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,事无巨细地抠出节奏、推敲节拍。
那时没人知道他已经在酝酿将这部戏搬上大银幕。
他不急,也不愿妥协。
电影的制作一再拖延,资金难题始终悬在头顶,筹拍前期更是几度陷入停摆。
不少制片人对他说:一个七十岁的演员,再做导演和主演,注定是场“孤注一掷”的冒险。
陈佩斯不予争辩,转身便卖掉了自己的房子,亲自组建班底。
他请来黄渤、尹正、姜武等实力派演员,自己却始终低调。
他相信一件事:艺术不讲流量,只讲真诚。
拍摄过程中,陈佩斯经历两次情绪崩溃。
一次在杀青那天,他从导演椅上站起,激动地忘了自己拍的是什么片。
还有一次,是影片粗剪后,他独自靠在片场木门旁,默默流泪许久。
那不是脆弱,而是太过投入。
他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全都揉进了这部戏里,连呼吸都像在为角色续命。
70岁的人,能拍出这样的作品,本身就足以令人动容。
2
从电影宣布定档7月17日开始,《戏台》就处于舆论的边缘。
原本院线承诺给予15%的黄金排片,可随着姜文的《你行!你上!》与大鹏的《长安的荔枝》两部影片突然提档,局势急转直下。
一夜之间,同天上映的影片激增至八部,电影院排片压力骤然攀升。
陈佩斯的影片随即被压缩至午夜“幽灵场”,甚至排片率不足5%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不少人为他感到惋惜。
有人说:“资本就是资本,哪会顾得上一个七十岁的老演员?”
也有人嘲讽:“这是你不懂市场运作。”
可陈佩斯的做法,却出乎所有人意料。
他选择撤档,不骂街,不卖惨,也不发动粉丝情绪。
他仅留一句:“7月25日再见。”然后安排“点映”。
电影院黄金档虽已被瓜分殆尽,但他借点映方式悄然推进。
影院虽然安排的是边角时间,甚至是凌晨一点的冷门时段,但观众的热情反倒异常高涨。
没想到《戏台》上海点映场因观众爆满,影院紧急增设深夜加场。
在没有大规模宣传、没有热搜堆砌的情况下,《戏台》靠口碑活了过来。
点映期间,《戏台》的评分稳定在9.6分以上,成为猫眼平台同期口碑最高作品。
点映票房也一路从40万跃升至4700万。
陈佩斯这招“以退为进”的布局,堪称教科书级操作。
他不强求争抢名额,而是尊重作品节奏。
也许,这正是他与当下追逐快节奏商业运作最大的不同。
观众需要的不只是热闹,更需要在电影中看到真实的情感。
而《戏台》,给了他们答案。
3
回望陈佩斯的演艺生涯,会发现他始终在重复同一件事——敬畏“戏台”。
从央视春晚上的巅峰小品时代,到沉寂的十年时间,他没有离开艺术,只是离开了镜头。
他演《托儿》、《阳台》、《阿斗》,也演《戏台》、演自己。
在他的世界里,喜剧从不是简单地逗笑,而是一种带着悲悯的观察。
年轻时他和朱时茂搭档演小品,两人是十年的春晚常客。
后来因版权之争与央视对垒法院,虽赢得了官司,但也失去了舞台。
多年之后再回大屏幕,他没有任何怨言,只有一句:“不后悔。”
或许正是这种固执与骨气,才成就了今天的“陈佩斯”。
他曾说,做演员这件事,不应该成为赚钱的工具。
一部作品从剧场打磨到电影完成,陈佩斯花了足足10年时间。
这一点在当下快节奏的娱乐工业中,是极其稀有的存在。
他也许不是票房冠军,但却是电影人最该拥有的标尺。
这一次《戏台》的成功,不只是票房意义上的胜利,更是一次对浮躁资本的提醒:
观众并非只追流量,他们也渴望沉淀。
黄渤、尹正、蔡明、潘长江等人甘愿参演并倾情推荐,也正是看中了这份“真”。
从幕后到台前,从舞台剧到电影,《戏台》本身就是一场关乎信念的坚持。
陈佩斯不再年轻,但他用行动让所有人看到,戏比天大不是说说而已。
如今终于和观众见面,所有的苦和累都变得值得。
陈佩斯的《戏台》,不止是一场电影的突围,而是他一生信仰的兑现。
他走过春晚舞台的喧嚣,也经历剧场演出的孤独,最终用一部作品重回大荧幕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宣传语,只有沉甸甸的诚意。
戏台无言,却胜有声。
他没有选择跟时代妥协,也没跟流量低头。
而是用“慢”对抗“快”,用真诚回应世俗的冷漠。
结语
《戏台》票房井喷的背后,不是幸运,而是陈佩斯苦熬十年的结果。
正如那句老话:“好饭不怕晚。”
真正能留下来的作品,从不靠喧嚣,而是靠心血与时间浇筑。
而陈佩斯,用一生,守住了那座他心里的“戏台”。
参考资料
71岁陈佩斯致歉!.黑龙江日报 [引用日期2025-07-15]
#电影戏台改档7月25日#.新浪电影.2025-07-14
七旬陈佩斯 依旧舞台摸爬滚打,十年《戏台》情 笑中带泪历久弥新.北京日报客户端[引用日期2025-05-18]